0 人浏览 | 评论 2021年03月28日 来源:孔子博物馆

近日,一件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陶三足炊器”引发网友关注,“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跟火锅类似。


图片


这件文物的发现引发网友热议,原来四川火锅可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


图片


民以食为天,在齐鲁大地,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同样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我们从孔子博物馆藏鲁国故城文物中,发现那些传承千年的齐鲁美食文化基因吧。


五谷丰登


春秋时期,鲁国地处内陆,境内多平原,土壤肥沃,河流、湖泊交错,灌溉便利,是一个宜于农桑的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此地“宜五谷桑麻六畜”。鲁人向来有重视农业的传统,人民辛勤耕耘,粮食丰足。


图片

孔子博物馆藏 

鲁国故城出土“鲁白悆”窃曲纹双兽耳虎钮铜盨


西周“鲁白悆[yù]”窃曲纹双兽耳虎钮铜盨,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30号墓。盨[xǔ] ,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的器具,流行于西周中晚期的礼器。精美的青铜盨展示了当时鲁国的农耕的富庶和繁荣。


图片

五谷杂粮


现今,山东地区人们喜食粗粮,煎饼是在深受人们喜爱的山东传统面食,山东煎饼原料就是由麦子、高粱、玉米、谷子等五谷杂粮。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对五谷杂粮的喜爱很可能与齐鲁地区农耕的历史传统有密切的联系。


食不厌精


《论语》乡党篇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儒家主张饮食的用料选择和加工制作过程都要洁净讲究。


图片

孔子博物馆藏 

西周“鲁中齐”铭垂鳞纹双耳三足铜甗


西周“鲁中齐”铭垂鳞纹双耳三足铜甗,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48号墓。甗[yǎn],相当于我们现代使用的蒸锅,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方是鬲,盛放热水,中间有小孔通蒸汽,上面是甑,盛放米等。青铜甗兼具蒸煮功能,蒸的加工方式更精细,更好保存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体现了春秋时期鲁国精细的烹饪技术以及对美食的更高要求。

时至今日,鲁菜作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对于原料质地优良的讲究和掌握火候的精致烹饪技法的特点也与儒家食不厌精的传统一脉相承。如鲁菜经典代表葱烧海参和孔府菜经典代表一品豆腐等。


礼仪之邦


《礼记·礼运》有言:“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儒家文化认为饮食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一切礼制的开始,因此特别强调通过饮食礼仪、饮食制度来实现社会教化。


图片

孔子博物馆藏 

西周“鲁中齐”铭双牺耳三童足铜盘


图片

孔子博物馆藏 

西周“鲁中齐”夔纹兽首鋬四足铜匜


孔子博物馆藏鲁国故城遗址48号墓出土,西周“鲁中齐”铭双牺耳三童足铜盘和夔纹兽首鋬四足铜匜,就是沃盥之礼所用器皿。沃盥就是用流动的水洗手洗脸,匜用来浇水,盘用来盛水。《周礼》记载“凡祼事沃盥”, 商周贵族们在祭祀、婚丧等重要仪式前,及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以保持清洁,表达庄重恭敬。


图片

沃盥之礼


沃盥之礼其中也蕴含着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原则。《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以示尊敬长者、长幼有序;主人在筵席上向宾客敬酒前要先行“沃盥”,表达对宾客的尊敬;学生为老师行沃盥之礼表示尊师重教。宴前饭后的沃盥仪式,正体现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历史传统。


以上鲁国故城出土文物均在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展出。探索更多精美的鲁国故城出土文物,了解更多鲁国故城的历史文化故事,尽在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基本陈列“孔子的时代”展览,快来解锁更多鲁国故城文化密码吧!

来源:孔子博物馆
撰稿:侯瑛琪
美编:杨晓玉
审核:侯瑛琪
终审:林琳
图片

孔子博物馆 Confucius Museum

票价:常年免费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场)

场馆地址: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

客服电话:

0537-4459065

0537-4459088

网站地址:http://www.kzbwg.cn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