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眼包”的风终究是刮到了博物馆里
今年暑假,各大博物馆“热”力十足
一些博物馆馆藏文物
因形态生动、富有喜感、吸引眼球
被亲切称为“博物馆显眼包”
这不
藏身于山东各大博物馆的齐鲁瑰宝
也来申请出战了!




战国黄玉马,圆雕,玉马昂首挺胸,端立于方座之上。简练的外形下,制作者以阴线刻和浅浮雕的技法刻画出马的双眼、口、鼻、双耳以及鬃尾等细部。

体型娇小、体态圆润的战国黄玉马摆件,双目前视,双耳竖直,马尾卷曲打髻,前腿直立,后腿微曲,昂首站立于方座之上,细节刻画得十分精致。每一名来孔子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都会被黄玉马的可爱与生动所“俘获”,它也是孔子博物馆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




战国鎏金银猿形带钩,长16.6厘米,宽7.0厘米。银质,器形取自长臂猿。猿侧身前视,前臂伸展,后肢凌空,作攀援跃进状。双目嵌蓝色料珠,毛皮的纹路和质感以镌刻的凹槽及鎏金的形式呈现。

带钩是腰带的挂钩,也是身份的象征。依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制作和装饰工艺也有所区别,带钩以猿形而制,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做工精细,生趣盎然。这枚带钩的存在,实在有趣,似乎在呼唤“好兄弟!拉我一把!”。





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的亚醜钺,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青铜器自古以来都是“国之重器”,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非常珍贵。亚醜钺为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器身透雕人面纹,人面五官微突出,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城墙垛口似的牙齿,极富威严。因其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

亚醜钺,凭借一己之力扛起青铜文物的关注度。张开的嘴巴咧到嘴⻆,露出整⻬的⽛⻮,再加上那副圆滚滚的眼睛,丑萌丑萌的样⼦实在让⼈忍俊不禁,堪称⽂物界最萌表情包!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该壶通体呈站立的猪形,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部一筒形注水口。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可供加热,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生动,逗人喜爱,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型。


这件陶壶的造型像是胖胖的小猪,拱着鼻子,张着嘴巴,憨态可掬。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有种朴拙可爱,让人忍不住有上手把玩一番的冲动。




西汉彩绘载壶陶鸟现是济南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宝级藏品,出土于济南,以其高大威猛、雄健豪放而独具特色。陶鸟体硕大,形似鸠,高52.5厘米、座长26.7厘米、座宽17.6厘米。鸠鸟两翼伸展,双翼各载一壶,器形一致。造型简朴豪放,生动逼真,可谓汉代陶塑之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鸠鸟又被喻为不噎之鸟,双壶中盛满稀粥,备老人饮用,可见汉代敬老爱老之风非常盛行。整器气势古拙凝重,从器型到寓意均具独到之处。




清窑变狮子长26厘米、宽19.1厘米、高27.8厘米。通体施窑变红釉,釉色变化多端,色彩流畅自然。

红色的小狮子昂首张口,憨态可鞠。线条细腻生动,雕塑技法高超。狮子的造型和图案在清代至民国大量出现,喻太师少师等吉祥意,在当时深受欢迎。一双大眼睛似乎写满了疑惑——“你瞅啥?”




齐文化博物院镇馆之宝牺尊,是国家一级文物,代表了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被称为“国宝牺尊”。1982年出土于稷下街道商王村,高28.3厘米,长46.0厘米。

“牺”是古代寺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以称之为纯色牛。尊,通“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国宝”牺尊是一件青铜礼器,它的造型别致可爱,像极了小牛犊,体态丰盈,工艺精美。




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豆在古代是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的器物,相当于今天的高脚盘。这件豆的托盘是四周镂空的莲花瓣造型,而豆柄则是一只虎形兽蹲坐在由五条蛇盘结而成的底座上,堪称“虎踞龙盘”。

虎形兽双手擎盘,转头扭身,瞪眼吐舌,看起来威风凛凛,充满力量的美感。而这件文物最有趣的则是它的舌头。这只虎形兽的舌头可以随意活动而不至于掉下来,体现了极高的制造水平。而且它兼具齐楚两地文化的特征,也因此成为一只见证齐楚文化交流的“重要证虎”。
#互动时刻#
一起来聊聊
你还见过哪些“博物馆显眼包”?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来源:文旅山东